山西省兴县农村商业银行 康利娜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控制影响巨大,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障企业的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促进企业持久而长远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基本阐释了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现状,并分析了全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的部分指标,从CSMAR数据库选取了2013~2016年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从股权结构、制衡机制等方面研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即对资产的盈利能力、资产的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以及存在制衡股东的情况下的内部控制更加有效。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股权结构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有效性
Study on the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Ownership Structur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quity struc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a great impact on internal control. An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an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system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status of the influence of equity structur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is basically explained, and some indicators of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f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are analyzed. The relevant data of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13 to 2016 is selected from the CSMAR database. The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is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equity structure and balance mechanism, that is,on the profitability of assets and the quality of asset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is put forward, and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verify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relatively centralized equity structure and internal control is more effective when there are checks and balances on shareholder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of commercial banks.
Keywords:Ownership structure;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繁荣,滋生了许多金融风险,当金融风险控制与全球经济运营不契合时就会导致出现金融经济危机。当然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银行业的发展又过于迅猛,尤其新生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不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应急防御补救的方案与措施又未能跟上,这些都是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机制缺陷的主因,当然也与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有银行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股改的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商业银行,银行业多元化结构的调整,国内外资本争相涌入,导致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城市在农村遍地开花。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素。本文以全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文献研究及实证分析等方法诠释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及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股东大会次数对内部控制的影响,通过制定研究假设并确定变量及模型计算得出研究结论,揭示其不合理之处,然后结合他人的研究情况,提出一些针对内部控制改进的建议,使得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中贯彻的更加积极有效。
2.1商业银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公司治理尤为重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具有区别于一般公司制企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其治理结构与一般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差异[①]。本文通过CSMAR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分布状况①。
图2.1 第一大股东股权结构分析
从图2.1可以看出14家上市商业银行除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外,其他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超过50%,但是超过均值的一共有5家银行,仅有平安银行和工商银行均超过均值但尚未超过50%。
图2.2 前五大股东股权结构分析
从图2.2可以看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看有4家银行没有超过50%,分别为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但是超过均值的银行有6家,其中有4家银行甚至超过95%,分别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
图2.3 前十大股东股权结构分析
从图2.3可以看出,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看只有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未超过50%,有7家银行超过均值72.57%,而且大部分银行的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不十分明显,说明各大银行股权基本集中于前五大股东手中。
图2.4 S指数分析
从S指数来看,超过均值的一共有6家,分别为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但除平安银行S指数为15%较低以外,其他各家银行的S指数均超过或接近30%,甚至有部分银行接近60%。
从图2.2和图2.3可以直观看出,两图各家银行股权结构分布差异不大,均在均值的上下浮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呈现出一个特点,大部分股权基本集中在前五大股东手里或前十大股东手里。这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由国家控股,因此股权结构较为集中。
2.2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对控制的监督[②]。目前,商业银行为在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天地与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双重压力,不断提高自我革新能力。然而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公司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仍存在问题①。诸如,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执行力普遍低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匹配程度不相吻合、缺乏对内部控制监督部门的认识及人员配置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等等。下面用不良贷款率指标来分析内部控制的现状。
表2.1 2013~2016不良贷款率分析表
从纵向比较得出,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16年和2015年最小,分别为0.87%和0.83%,而在2014年和2013年,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小,分别为0.86%和0.65%。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在2016年和2015年的不良贷款率最大,分别为1.89%和1.68%,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14年和2013年最大,分别为1.47%和1.16%。
但从横向来看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较低,均保持在0.88%左右,而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每年均以0.3%的态势增长,变化幅度不大,但仍应引起管理层的关注。不良贷款率的增长趋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财务报告中管理层分析均未对不良贷款率做出详细分析。
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内部控制的完善与经营获利息息相关,而且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③]。因此,本文通过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及“两会”(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股东大会次数)分别阐述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1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商业银行的股东大都是国有企业股东,利用国有资产实施经营活动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是股东一致的共识,某一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反映了该公司的治理模式,而内部控制在其中起着不言自明的作用[④]。学术界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集中的股权分布,对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来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①,而在这时候,内部控制有效性往往极易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大股东在此种情况下越容易实现其盈利目的,也能够强烈意识到自己所需承担的风险,很有可能会控制放贷。因此,这就可能会使得衡量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上升,衡量资产质量指标的不良贷款率也会下降。
3.2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适当平衡股权结构,限制大股东并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可以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在商业银行中有效执行。大股东持股一旦被有效制衡,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自然水到渠成。但是,有更多的股东参与并监督公司治理,本来可以更好的提高该公司的经营效率,提升监督管理水平②,有效遏制风险贷款的增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会出现慵懒懈怠的行为,股东“搭便车”心理严重。因此,衡量资产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就会降低,衡量资产质量指标的不良贷款率就反而会升高。只有做好内部控制才能够有效制止不作为和降低贪腐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3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股东大会次数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显著与否,目前没有定论,学术界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股东大会召开次数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可能具有时间差,因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上股东作出的决策可能是长期的投资决策也可能是短期决策①[⑤]。本文认为“两会”次数的增加,会使各位董事见面的次数增加,协调配合能力也就增强,对不良信用的企业讨论的次数也随即增加,自然就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决策效力。因此,衡量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可能会升高,衡量资产质量指标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下降。
4.1研究假设确定
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有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且股权结构包含多项构成要素与衡量指标。为了相对准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查找了各类优秀硕士文献、各大期刊及相关数据资料,选取了股权集中度、S指数、董事会会议次数等指标,再结合上述基础性理论分析,总结出六项假设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本文现将具体研究假设表述如下: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1)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2)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1)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2)与不良贷款率负负相关关系。
假设3: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1)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2)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4:S指数(1)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负相关;(2)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
假设5:董事会会议次数(1)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2)与不良贷款率负负相关关系。
假设6:股东大会会议次数(1)与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2)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
4.2研究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所选取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各大银行年度财务报告,以便保证所取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图4.1 变量及其定义
为验证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资产盈利能力的影响假设,和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假设,建立下列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K0为截距项,K1-K6为相应解释变量的系数,K7为控制变量系数。X1-X7分别代表的是第一大股东、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指数、董事会会议次数、股东大会召开次数、资产负债率,Y1代表平均总资产回报率,Y2代表不良贷款率。
4.3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在2013年——2016年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下面对解释变量和因变量Y1和Y2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的整理均通过Excel软件完成,数据的分析均通过SPSS17.0软件完成。数据组一共包括56组样本数据,无剔除样本数据。
表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4.1可以看出,所统计的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56组数据中,X1极小值为12.73%,极大值为67.72%,均值为31.53%;X2极小值为33.79%,极大值为97.25%,均值为63.59%;X3极小值为40.67%,极大值为98.03%,均值为70.28%,说明股权基本集中于前十大股东手中。X4极小值为14.32%,极大值为62.32%,均值达到38.79%,说明有的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制衡度略高,但部分商业银行的股权制衡度却较低。X5极小值为2次,极大值为21次,平均值约为10次,说明董事会会议召开次数有个别银行召开过于频繁。X6极小值为1次,极大值为8次,均值约为2.6次,说明股东大会召开次数符合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的规定。X7极小值为0.92%,极大值为0.95%,均值为0.93%,说明各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差别不太明显。Y1极小值为0.76%,极大值为1.47%,均值为1.11%,说明各上市商业银行股东获取的报酬不是很多。Y2极小值为0.65%,极大值为1.89%,均值为1.25%,说明各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但个别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做出应有的关注。
4.4回归性分析
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利用已经构建的2个模型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也是通过SPSS17.0软件完成。
表4.2 模型1多元线性回归表
(1)X1的Sig.值为0.011,小于0.05,说明X1通过检验,但是X1的回归系数为-0.039,呈显著负相关,与假设不相符,证明假设1是不成立的。X2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X2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023,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2是成立的。X3的Sig.值为0.489,X3通不过检验,与假设不相符,证明假设3是不成立的。
(2)X4的Sig.值为0.014,小于0.05,X4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037,呈显著负相关,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4是成立的。
(3)X5的Sig.值为0.071,小于0.1,X5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009,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5是成立的。X6的Sig.值为0.009,小于0.05,X6通过检验,X6的回归系数为-0.038,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6是成立的。
表4.3 模型2多元线性回归表
(1)X1的Sig.值为0.012,小于0.05,说明X1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081,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1是成立的。X2的Sig.值为0.003,小于0.05,说明X2通过检验,回归系数分别为-0.038,呈显著负相关,与假设不相符,证明假设2是不成立的。X3的Sig.值为0.391,X3通不过检验,与假设不相符,证明假设3是不成立的。
(2)X4的Sig.值为0.019,小于0.05,X4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075,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4是成立的。
(3)X5的Sig.值为0.044,小于0.05,X5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为-0.022,呈显著负相关,与假设相符,证明假设5是成立的。X6的Sig.值为0.077,小于0.1,X6通过检验,X6的回归系数为0.054,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不相符,证明假设6是不成立的。
综合上面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过程涉及到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6个自变量和1个控制变量,2个因变量。
5.1研究结论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产盈利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不良贷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大既不利于资产盈利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资产质量的安全,因为“一把手”说了算往往是因为没有经过集体研究,不听其他人的意见造成的。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资产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商业银行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可助力其资产盈利能力的提升,也能有效控制资产质量的安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资产盈利能力和不良贷款率均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大部分股权集中在前十大股东手里反而起了反作用,并没有有利于资产盈利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对资产质量的控制起到抑制作用,也可能是因为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不够充足造成的结果。
(2)S指数与资产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与不良贷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控股股东在商业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下降,通过互相牵制,可能会致使其参与公司治理热情下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下降,同时放贷监管不严也在所难免。
(3)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资产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董事会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各位董事参会所作出的决策可能更偏向大多数股东的利益。从而有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而降低放贷的风险。股东大会召开次数与资产盈利能力呈负相关,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股东可能只考虑各自的利益,允许在资金使用中有利于自己的利益不惜越过法律的底线,出现违规放贷、吃回扣现象。因此,决策不能满足大多数股东的利益,故而导致总体利益下降。
5.2 研究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等方面的分析,为了提高商业银行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从以下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 增加股东利益
(1)从上述研究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并不利于资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资产质量的控制,因此股权结构还有可优化的空间,建议优化股权分布结构。建立相对集中而又适当平衡的股权结构,可以更有利于盈利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好地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
(2)适当调整股权制衡度。尤其是在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之间找到一个合理制衡的平衡点。使得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均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保证各股东对公司治理有一定的关心程度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促使资产盈利能力的提升,控制好不良贷款率,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3)提高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会议的作用,股东大会的每一次召开都应做出有利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战略,且不建议频率高而是要注重质量。董事会会议应提高执行力,而不是部分商业银行的注重频率,年度董事会议次数高达20次。高效执行股东大会所作出的决议,为公司提高盈利能力、降低不良贷款率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力争使各位股东获得最大的利益。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树立全员控制意识
(1)近年来,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已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目标,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已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制定适合本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风控计划,及时将问题从根源治理。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监督职能部门,明确该部门的权利及义务,保证该部门的独立性,确保监督职能部门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其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招聘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引进监督职能部门,严格实行职责分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一方面专业知识过硬,另一方面开展工作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让这些高素质人才通过深入了解该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内部控制体系,制定一套相对更适用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以身作则用合理的方法监督并督促治理层及其他员工,即从上至下的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像推崇企业文化理念一样深入公司的每一个职能部门。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对每个岗位设计出工作流程图,在工作流程中说明并规定每个人做什么,每个月抽查部分职工兼管理人员考核,了解该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并汇总成表,并根据此结果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发全员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监督职能部门每年度通过该表调整下一年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更符合该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需求,以期达到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金融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层出不穷的银行金融产品花样不断翻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都对银行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也伴随着经济发展及金融全球化变化而改变。因此,商业银行的想要平稳的运行发展,必须制定更为严谨细致的内部控制条例。只有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才会降低储户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让储户更放心的购买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同时也能确保股东获得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规范有序和内部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规范银行业内部控制,不但能够规范公司治理,更能够确保国家有效调控。本文针对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旨在未来评价中指标体系更为优化、评价方法更为恰当以及变量选取更为精准,以期得出更为精准的研究结论。作为一个毕业选题,因为笔者能力有限,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方面的变量选取不够全面与严谨,限于笔者收集资料的资源和能力,使本文所选择的研究指标不够全面,研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伟强.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7.
[2] 鄢鹏.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5,(39):35-36.
[3] 刘斌.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0.
[4] 张盼盼.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
[5] 余德慧.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
[6] 张志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 黄薇.我国商业银行代理成本、股权结构与风险资产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8] 冯敏.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综合绩效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2.
[9] 黄菁.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0] 罗娜.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11] 张娥.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12] 聂晋.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分析[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5.
[13] 徐若丹.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14] 宋佳.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J].品牌,2015,(09):222.
[15] 廖水生,梁淑红.股权激励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1):61-67.
[16] 薛毅.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5,(26):164-166.
[17] 钱炜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之探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7,(06):92-94.
[18] 郑辉.高管激励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7,(11):186.
[19] 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 朱荣恩.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续表A
续表A
续表A
责任校对:陈建洋
网络编辑:赵平华
公众号
扫描关注
头条号
扫描关注
市县决策网
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