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高清综艺娱乐频道通联中心 尚录存 梁春萍
2020-4-21 11:33
吴红光,1969年生,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后来跟随专业老师学画,又观赏了古今许多经典的山水国画作品,为临摹观察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基础。1993毕业于宿州学院美术系,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曾学习素描,色彩,图案,装饰美术,室内设计等课程,毕业后得到任启华、刘纪雨老师指引主攻国画山水画,从传统入手先后临摹了五代至现代诸家作品,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在近30年中,吴红光未加入任何美协、画院等组织,也不参与画展之类的活动,潜心作画,刻苦钻研。2003年至2008年踏遍中国的大好河山,写生观察,从山水中寻找灵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增强了阅历,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融会贯通,走出了自己的绘画之路。40岁后,深居简出,基本每天绘画时长达12小时。
在传统基础上挑战创新,笔耕不辍,吴红光创作出一幅幅感人至深、豁人耳目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打破了中西绘画在视觉效果上的壁垒,在传统中国画工笔重彩和水墨的基础上演绎出彩墨世界。他的《高壑览胜图》《云涌春山图》给人印象便是气韵生动,山川雄强秀丽,豪迈刚健。他尤其擅长把握画面整体感,画中虽然峰峦叠出,沟壑纵横,流云飞瀑涌动其间但却没有琐碎之感。具有呼应浑然,磅礴壮美之势。
中国山水画在五代、北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如董源《夏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虽平远、高远、深远不尽相同,但无不以高山仰止的壮美,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那巍峨的质感,富有阳刚之气。同时,古人尝称,水、云为山之呼吸,若无水、云,山无生机。他悟了传统三味,使其所绘山水具有撼人的气魄和云水流动的生机。那坚实的岩壑、飞动的流泉、变灭的烟云,与点景人物、树木、村舍,共同构筑了富有韵律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可游可居,可亲可爱,让人陶醉其中。
吴红光山水画另一个特点是构图饱满,虽密不透风,却疏能跑马。为了突出山水的雄奇峻伟,他以层层叠加的方式使所绘作品产生顶天立地的效果,强悍、雄厚、先入为主,使观者在绵延不绝的大山面前领悟逼人的气势,解读气壮山河的妙谛。
吴红光虽然舍弃了大块留白的方式,但他却没有舍弃"计白当黑"的优良笔墨传统,他以如泻的流泉飞瀑、如幻的岚气云烟,让凝固的岩壑沉浸在流动的空气中,泉声、云气,可闻可观,大自然的呼吸动静,是如此地和谐、优雅、秀丽、多变。山水画特点是表现手法灵活丰富,工意兼具,技法全面,他善用大小斧劈皴,去展示山体的刚健;亦好用长短披麻皴,去表现山峦的浑厚;还能用豆瓣皴去写出岩壑的质感;吴红光并不喜欢一味地放任,而是强调在客观基础上的夸张、美化,将元代赵子昂为代表的"文人画"工意兼具的传统,予以发扬光大。他在远景、中景、近景的处理上,更是体现了这一思想,该写实处则写实,该写意处则写意,灵活运用,恰到好处。他的《秋山云散图》中,近景之枫树竹林,丘壑山舍,表现精到;远处之云峰气岚,水墨淋漓,而全图浑然一体,并无生硬做作之弊。在设色、光影的表现上,他也十分注意,落笔不苛,既不偷工减料,又不滥用水墨,技艺纯熟,层次丰富,收到"咫尺十里"之效,而不让古人。赵子昂曾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何益。"赵氏所说古意,实际是指学习传统优秀技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赵氏的一生艺术实践,就是很好的注解。而吴红光的绘画实践,也向我们阐述了这一真谛。他的画面上洋溢着传统的典雅,又充满着新时代的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看到以线造型、以画为奇的创作宗旨,和讲求画意中诗情的传统标准;又可以看到注重光影效果,色彩明暗,以及对画面要求饱满的新观念,中国传统水墨画设色淡雅、清丽,造型似与不似的趣味,也在其中得到呈现。
公众号
扫描关注
头条号
市县决策网